88岁的粤语相声艺术大师黄俊英缓步走上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讲台时,回忆也拨动了时光的琴弦。六十年前,二十八岁的他正是站在中山纪念堂的舞台上,身兼6个不同角色,将青春与热血熔铸进史诗《东方红》的恢弘乐章。
1965年6月23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广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盛大公演,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60年后的6月23日,当年参演的部分演员再度聚首,重温经典,共叙风华。这场跨越甲子的重逢,不仅是对红色经典的深情致敬,更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圆梦之旅。
经典重燃:银发映衬的不老赤诚
6月23日上午,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穹顶之下,再次回响起《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悠扬旋律与《游击队之歌》的铿锵节奏。舞台上的表演者,正是六十年前在此参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广东版)的原班人马。
展开剩余78%当年舞台上稚气未脱的少先队员、英姿勃发的合唱队员与舞蹈演员,如今已是银发苍苍的古稀、耄耋老人;其中最小的演员年近七旬,最年长者已逾八旬。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却不曾消磨那份融入骨血的激情与舞台上的熠熠神采。当《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最终响彻纪念堂,那穿越时光的磅礴和声,为这座承载光荣的建筑注入了永恒的生命力。
记忆寻踪:纪念堂织就的情感经纬
作为1965年《东方红》在粤演出的核心殿堂,广州中山纪念堂亲历并铭刻了这部史诗的辉煌:逾200场盛大公演吸引八十五万人次观演,更珍藏着周恩来总理作为《东方红》总导演,为精彩演出鼓掌赞许的历史瞬间。
回忆起周总理来看演出的那一场,当年《东方红》的小演员佘维杰至今仍心潮澎湃。据他回忆,周总理来看演出之前严格保密,演员们都不知情:“演出开始后,当我们准备从休息室出来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并要求我们一定要守好纪律,上台的时候面带笑容。那天晚上的演出纪律比以往都好。”
“‘东方红’对我们而言,是一所人生的大学校。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为日后立身处世奠定了基石。”回顾那段岁月,佘维杰深情依旧,他更将目光投向新一代:“愿今天的少先队员们,能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先锋。”
殿堂回响:见证历史,传承荣光
寻人之路即是一段动人篇章。活动筹委会成员通过不懈努力,将散落各地的《东方红》参演者重新联结。更有令人唏嘘的发现:两位在同一行业并肩工作二十余年的同事,此前竟不知晓彼此曾是六十年前舞台上的“同台战友”。
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非遗传承人关青等艺术家在重登舞台时感慨万千:“站在纪念堂的舞台上,仿佛重回青春岁月,回归艺术生命的原点。”著名粤剧导演陈少梅老师也与大家分享她当年演出的故事,她当年是广州粤剧团出色的刀马旦,担任“踢花枪”的主演者,很好地表现了文艺工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这些情意穿越时空,化作具体的馈赠: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向纪念堂赠予墨宝,参演者黄美妍捐出当年在省委党校珍贵的大合照与荣誉证书,当年的参演者陈赛红则献上本次重聚活动的特别纪念章。
中山纪念堂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对经典的崇高致敬,更彰显了广州作为“祖国南大门”深厚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担当。未来,纪念堂将持续策划推出更多红色主题精品展演,让这座不朽的建筑与流动的艺术一起,向世界讲述更动人的中国故事。
当满头银发的老艺术家们在六十年前点燃梦想的舞台上再次引吭高歌,他们带回的不只是泛黄的记忆碎片,更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精气神——是融于血脉、穿越时光而依旧滚烫的赤诚与热爱。
中山纪念堂的穹顶之下,嘹亮歌声里正沉淀着一代人用生命谱写的信仰与忠诚。
文 | 记者 孙牧
图 | 广州中山纪念堂提供
视频 | 记者 孙牧
发布于:广东省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